伊拉克戰後美軍重新部署直逼俄羅斯國門

北約兩次東擴,加上今年的伊拉克戰爭,使歐亞大陸的政治格局發生重大變化。美國的軍事部署越來越深入俄羅斯周邊地區,逼近俄國門,使俄的地緣安全形勢日益惡化。為此,俄保持高度警惕,並採取相應對策,以防患於未然。

美軍部署逼近國門,俄的地緣安全形勢嚴重惡化

最近,美國宣稱將大幅度調整歐洲的軍事部署,計劃把數萬美軍從德國轉移到貼近俄羅斯的匈、波、羅、保等東歐國家。同時,美國將進一步加強在中亞的軍事存在,目前已在中亞國家建立13處軍事基地,其中包括吉爾吉斯和烏茲別克。另據透露,美國還準備在格魯吉亞和阿塞拜疆建立軍事基地,把兩國拉進“攻打伊朗的同盟”。也就是說,美國的軍事部署已從西面和南面兩個方向越來越逼近俄羅斯國門。當然,這一切都是在“反恐”的旗號下進行的。

美國軍事力量進逼俄羅斯的勢頭,其實早就開始。“冷戰”結束後,美國利用俄國力衰落的難得時機,決意推動北約東擴,搶佔原屬緩衝地帶的東歐地區。北約在1997年的第一次東擴,吸收波、匈、捷三國為成員國,將防線向東推進了700-1000公里。美國在1999年發動的“科索沃戰爭”,又沈重地打擊了俄的傳統盟友塞爾維亞,擠進了俄的傳統勢力範圍。北約在2002年的第二次東擴,吸收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東歐7國為成員國,則進一步擠壓了俄的戰略空間,把防線逼近俄西北部邊界,形成“兵臨城下”的嚴重形勢。俄為此驚呼:“由於波羅的海國家加入北約,北約軍事力量距離聖彼得堡就只有幾十公里了”。

尤其是,美國在2001年發動的阿富汗戰爭,以及在今年發動的伊拉克戰爭,使俄羅斯的南部邊界也受到嚴重威脅。美國以“反恐”為名,搶佔戰略要地,把軍事力量部署到過去從未到達的中亞地區。緊接著,美國還將設法制服伊朗,從而把土耳其、伊拉克、伊朗、阿富汗連成一線,從南面對俄形成一個很大的包圍圈,使俄的地緣安全形勢進一步惡化。

上述情況,理所當然地引起俄羅斯的高度警惕。撇開過去幾年俄強烈反對北約東擴的種種表態不說,就在今年3月21日,普京在一個會議上強調:伊拉克戰爭已經超出地區衝突的範疇,對世界其他地區的安全構成了威脅,對獨聯體國家是一個不穩定因素。此前,俄安全會議前秘書科科申在俄外交與國防政策委員會年會上說:“世界像20世紀初一樣,進入了重新分割的時期,每個國家都關心自己的勢力範圍。俄羅斯唯一的影響範圍就是獨聯體。”4月3日,俄聯邦委員會(上院)主席米羅諾夫在訪問吉爾吉斯時說:中亞地區地理位置複雜,中東和阿富汗的動蕩局勢都會對中亞安全造成消極影響,俄不會對中亞地區安全所面臨的威脅無動於衷。

俄羅斯未雨綢繆,大力加強本國的國防建設

面對周邊地區的安全威脅,俄羅斯未雨綢繆,早就開始進行防範。今年以來,俄羅斯更加強調要大力加強國防建設。

首先,俄把國防現代化作為國家的“首要任務”。4月1日,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對記者說:伊拉克戰爭“使我們再次回想起亞歷山大三世的話:俄羅斯只有兩個可靠的盟友——陸軍和海軍。伊拉克戰爭使俄羅斯有必要加強自己的軍事力量”。5月7日,伊萬諾夫發表講話說:加強國防能力“是俄羅斯面臨的最重要任務”,為此要實施“武裝力量建設和發展的大規模計劃”。普京總統則在5月16日的“國情咨文”中莊嚴宣佈:“武裝部隊的現代化”是國家的首要任務。6月5日,俄政府通過2004年度聯邦預算草案,其中用於國防和治安的預算開支為7160億盧布(約合255億美元),比上年度增加9.1%。

與此同時,俄軍高層領導曾多次召開專題研討會,結合伊拉克戰爭,仔細分析美國軍事戰略和高科技裝備的新變化,提出加速軍事改革和加強國防建設的具體思路和建議,為總統和國防部制定有關方案獻計獻策。普京還欽點46歲的少壯派將領布魯金為總統軍事顧問,以加大軍事改革和國防建設的力度。

其次,優化俄軍編制,組建快速反應部隊。俄軍早就開始組建所謂“常備部隊”。這正是一般意義上的快速反應部隊,其特點是編制滿員、裝備精良、訓練有素、戰鬥力強;其使命是對突然出現的威脅迅速作出反應,增強各個戰略方向的戰鬥力量。目前,俄軍已在陸海空三個軍種和空降兵內組建了16.6萬人的“常備部隊”,占俄軍總兵力的14.7%。普京強調,“常備部隊”要繼續發展,使之成為俄軍的骨幹和核心。

再次,加緊研製新型武器裝備。目前,俄軍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僅占裝備總數的20%,大大低於美國。2002年1月20日,普京總統批准了《俄聯邦2010年前武器裝備發展規劃》,準備用10年時間重新確立俄在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地位。今年2月26日,普京又提出,必須制訂《俄聯邦2015年前軍事技術政策》,使俄軍的現代化武器裝備從20%提高到60-70%的水平。根據規劃,俄將研製和裝備新式衛星和運載火箭、第五代戰機、隱形護衛艦、新型T-95型坦克、新型“白楊-M”戰略導彈、S-400防空導彈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俄已在積極研製用於破壞地下設施的新一代“低當量核武器”,正和美國最近決定研製的“小型核武器”不約而同。

加強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中三個方向

為了應對周邊地區的安全威脅,俄羅斯通過“集體安全條約”和各種雙邊協定,努力在獨聯體範圍內建立有效的安全防禦體系。2002年10月,俄、白、哈、亞、吉、塔六國簽署“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章程”,將1992年5月簽署的、比較鬆散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改組為“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決定加強彼此的政治軍事合作。這是獨聯體範圍內最為重要的軍事合作形式。俄的打算是,以此為基礎,推動整個獨聯體範圍內的安全政治合作。今年3月21日,即美國對伊拉克開戰的第二天,“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安全秘書在莫斯科舉行會議,強調要將該組織建設成為真正的政治軍事組織。4月10-11日,該組織6個成員國舉行為期兩天的聯合防空演習。4月28日,該組織6國首腦在塔吉克舉行會議,一致決定成立“集體安全條約組織”聯合司令部(設在莫斯科)和快速反應部隊(以吉爾吉斯的坎達為基地)。會議通過的聯合宣言說,“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將推動成員國外交和軍事政治合作,並在鞏固歐亞地區和各成員國的安全方面發揮主導作用。會議宣稱,任何一國遭到外來入侵,其他各國都有義務提供包括軍事在內的各種援助。可見,該組織具有“准同盟”性質,實際上是一個地區性的軍事政治組織,所以有人稱之為“小華約”。

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劃分為三個地區和三個集體安全方向,一是由俄白兩國組成的東歐方向,二是由俄和亞美尼亞組成的高加索方向,三是由俄、哈、吉、塔組成的中亞方向。在第一個方向,俄白兩國早已開始加強軍事合作。據報道,兩國將組建聯合部隊,目前已建成聯合防空體系,並正在加緊建立統一的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相關文件已送交兩國有關部門批准。在第二個方向,俄與亞美尼亞也在加強軍事合作。今年1月17日,普京與來訪的亞美尼亞總統科恰良舉行會談,雙方簽署了軍事技術等多項合作協定。

第三個方向是當前的重點。首先,俄與吉爾吉斯加強軍事合作。2002年12月5日,俄吉雙方達成協定,在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的基礎上,由俄在吉建立坎達空軍基地。今年1月,俄軍20架飛機已經進駐這個空軍基地,700余名軍事人員也隨後跟進。坎達空軍基地實際上是獨聯體快速反應部隊在中亞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其次,俄與塔吉克加強軍事合作。據俄《獨立報》5月21日報道,俄塔兩國已簽署協定,準備在塔建立大型軍事基地,並以長期駐塔的俄第201摩托化步兵師為主,擴建為一個“強大的集團軍”,其中包括現代化的航空部隊。此後,塔吉克將成為俄在獨聯體南部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中心。俄在吉、塔兩國加強軍事存在,實際上也是為了牽制美國在中亞和外高加索地區的駐軍。

此外,俄羅斯也努力加強與阿塞拜疆的軍事合作,以牽制阿與美國的密切合作。今年2月26-27日,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訪阿,兩國簽署了軍事技術合作協定。這是俄阿兩國歷史上第一份軍事合作協定,為兩國開展長期全面的軍事合作奠定了基礎。根據協定,俄將向阿提供武器、軍事裝備及配件,並將為阿培訓軍官。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 王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