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直 / 短距起降航空母艦

航空母艦的雛型自從1918年陸續出現於英國、日本與美國後,航空母艦一直由這三國競相研發、建造和使用。直至1945年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由於英國與美國將其剩餘的航空母艦出售或租借給澳洲、巴西、加拿大、荷蘭、印度、西班牙等國,使到航空母艦逐漸擴散至中等國力的國家。

50年代起,由於噴射戰機被用作為航空母艦的艦載機,雖艦載機的性能與酬載能量提升,但也致使艦載機起飛著艦的重量與速度大幅增加;航空母艦必須具有比以前更長的飛行甲板,艦載機才能安全順利地起降。因而以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建造、標準排水量低於兩萬噸的航空母艦,用來運作傳統起降的高性能噴射艦載機變得極為因難與危險,唯一的解決方法就是建造飛行甲板增長的大排水量噸位航艦。隨著艦載機逐代提升其速度與性能,新建航艦的噸位愈來愈大以資配合,但由於大噸位航艦不僅造價昂貴,並且其運作、維持所需費用也非常龐大,不是一般中等國力國家所能負擔的,因而航空母艦乃成為中等國力國家可望而不可及的戰具,直至80年代初英國發展出造價低廉的垂直 / 短距起飛 ( Vertical / Short Take-Off and LandingV / STOL ) 輕型航艦,中等國力國家才再次獲得擁有航空母艦的可能性。

垂直 / 短距起降航艦發展的歷程

英國是世界上最早研究發展航空母艦的國家之一,她不僅曾經是設計與建造航空母艦的先驅者,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也創造發明過許多高性能噴射戰機的現代化航艦必需之主要組件與裝備一如斜向飛行 ( 著艦 ) 甲板蒸式飛機彈射器、捕捉索、艦載機著艦輔助降落光學系統、及滑跳式飛行甲板 ( ski-jump ramp ) 等,對航空母艦的性能提升與安全運作有著極大的貢獻。

第二次大戰後英國政府的財政一年不如一年,至60年代中期已無力建造和運作大型航空母艦。但英國海軍向來深信航空母艦的功能,尤其面對日益艱難的反潛任務,英國海軍認為至少應擁有反潛航母艦。經過一段時間的研討提出了許多設計方案,至1969年決定建造標準排水量19,500噸、以直升機為艦載機的反潛航空母艦 ( 當時稱為「全通甲板巡洋艦」),以執行其艦隊的反潛與指揮、管制任務。在這型航艦上沒有固定翼飛機起降所必需裝置,只有一條直通式飛行甲板以供直升機起降。首艦無敵號 ( Invincible )19735月開工,775月下水,807月竣工。

英國於50年代後期研究發展的獵鷹式 ( Harrier ) 垂直起降戰鬥機,於1969年開始在英國空軍服役。該戰機具有垂直起飛降落、平懸、向前飛行與原地轉彎,以及短距起飛等性能。獵鷹式戰鬥機的這些特性得到英國海軍的賞識,認為大可利用其垂直起降性能為全通甲板航艦的艦載機,進而大幅增加該航艦的功能與戰力。1973年英國海軍決定要求將該戰研發衍生為以航空母艦為運作基地的海獵鷹式 ( Sea Harrier ) 垂直 / 短距起降戰機,並於19755月開始生產但獵鷹式。戰機垂直起飛時,其總重量不能超過其發動機的推力 ( 即推重比要大於1 ),這一性能上的弱點使海獵鷹式戰機的戰鬥酬載一武器、燃油受到嚴格的限制,直接影響其作戰能力而必須予以改進。

60年代英國發明的滑跳式飛行甲板,是一條具有度7-12度仰角的弧形坡道,裝設於航艦飛行甲板的前端。起飛的艦載機加速過程中沿該飛行甲板躍升離艦時產生一個向上的動量,戰機的升力得以相對增加,可使起飛戰機相對於沒有滑跳式飛行甲板者更安全地離艦。海獵鷹式艦載機若在飛行甲板上加速起飛,即可增加其戰鬥酬載的掛載量進而提升其戰力。英海軍設計人員想到:海獵鷹式艦載機若在全通飛行甲板上加速、並沿滑跳式飛行甲板跳躍升離艦起飛。為了利用此一夯能無敵號於建造中更改了設計,在其飛行甲板前端增設了一條長27.5公尺、仰角7度 (1989年該艦現代化時增為12度 )的滑跳式飛行甲板,來增加其海獵鷹式艦載機的戰鬥酬載量與戰力。

英國憑藉其深厚的航空科技與造船科技基礎,再一次創新地將輕排水量噸位的全通甲板航空母艦,與滑跳式飛行甲板、垂直 / 短距起降的海獵鷹式戰機,整合而發展出造價低廉、維持費用一般國家能負擔、具備多功能戰力的垂直 / 短距起降航艦,為中等國力國家開拓了一條擁有航艦的途徑。在另一方面,擁有十餘艘重型傳統起降航艦的美,國有鑒於海獵鷹式戰機的垂直起降性能可增加其兩棲攻擊艦的戰鬥功能,乃自英國引進海獵鷹式戰機的製造權製造戰機,於任務需要時配於其塔拉瓦級 ( Tarawa ) 與黃蜂級 ( Wasp ) 兩棲攻擊艦上,使其具備垂直 / 短距起降航艦的戰力。

資料取自 《軍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