綁於握柄上鎏金銀及錯金銀之金屬配件名曰目貫。
綁於握柄上鎏金銀及錯金銀之金屬配件名曰目貫。
長的東洋刀劍一般稱為「武士刀」,短的叫作「切腹刀」,刀鞘採樸木制成,素面白鞘名之為「浪人刀」,其實這些皆是長期以來對日本刀劍缺乏相關資料而產生的誤解。日本兵器源自中國,由於日本是重武輕文之民族,並對源自中國兵器之造型及制作技術加以改良,科學性的精工鍛造,配件之講究並不亞於中國,因此收藏者除日本之外,歐美地區也廣為流行,台灣地區在日本戰敗離台時曾留下一部份,光復後不良份子常以之為兇器,故此有關當局制訂管制條例以防事端。時至今天犯罪手段早己改變,甚少使用傳統古兵器為犯罪工具。藝術並無國界,要是美的東西皆值得探討與欣賞。古典兵器若於暴戾者手上,便是武器。若在文人雅士手上,則是古董藝術品,古兵器在當今電腦時代裡是武器或是藝術品則看持有者的修養而定。
拆前全刀圖形
拆卸後之刀刃,刀鞘及各項配件,
長刀用松樹圖護手(鐔),中刀用鎏金四季圖護手。
東洋刀制作過程分工極細,分為刀與刀裝兩大部份,簡單而言,刀身與刀鞘不可混為一談。所謂刀即單指刀身,刀身以外所有的配件則統稱刀裝,刀裝即刀之外裝。刀裝包括刀鞘、鍔、護手 、小柄、笄、緣頭、目貫等數種配件。各種不同配件由不同工匠分工制造,最後裝配在刀身上,故此東洋刀在概念上「刀」單指刀身,並不包括其它配件。刀身與刀裝組合與拆卸極為方便,一把普通刀肉可搭配精美的刀裝,同是一把名貴刀肉也可搭配普通的刀裝,因此一把外觀完整的刀,其良窳之鋻別,刀裝與刀身是分開的,正如俗諺「不應以貌取人」。許多名刀因年代久遠,刀裝配件早已毀損或流離失所,而把其外裝另配以樸木制成的素面刀鞘名曰「白鞘」藉以繼續保護刀身,采樸木主要是取其木質柔軟,易於吸收潮氣,使鞘內刀身不易受潮。白鞘外表雖貌不驚人,但藏於內者往往是一把上等好刀。
黑漆刀鞘並嵌圓貝殼之古刀期中刀。
握把上鎏金配件名曰頭。
換言之刀身即是衣服,也是配件,十數種零組件統稱刀裝,刀裝分便服與外出服,便服即如前述由樸木制成的素面白鞘,其作用單純,隻為保護刀肉,使其免於磨損或受潮。坊間一般稱白鞘裝為浪人刀,這種概念並不正確,因此以為白鞘刀外觀看起來不起眼便比較差,其實不然。刀身與刀裝正如橋歸橋,路歸路,欣賞東洋兵器這個概念十分重要,白鞘裝隻看刀身不看外裝。而外出服的刀裝可比白鞘復雜許多,刀裝由各種不同的工藝組成,各有價值。所有配件大致分為木工、漆工、金工等三大類,這三類正是日本傳統美術工藝強項,這三項都是為了配合刀裝的需要而達登峰造極之技術,尤其是漆藝與金工(金屬工藝)。亦可這麼說:「研究東洋古兵器實已直搗東洋古藝術核心。」木工寸量刀身後制作刀鞘,鞘完成後交予漆工。漆工於鞘上先上數層底漆,每一層漆皆需待至乾燥後纔能再上另一層,打完底漆後再運用繪畫、雕刻、鑲嵌、螺鈿、描金等技術並以金銀粉、珠玉寶石、像牙、珊瑚、瑪瑙、貝殼等等為材料依構圖置於漆上或漆下,刀鞘外觀或樸素典雅或燦爛華麗各異其趣,不隻工藝精巧而且費工費時。金工是專門做刀裝金屬部份的配件,如護手及握把上的套件,一般以銅或銅合金為胎體,再施以鎏金銀、錯金銀、雕刻、鑲嵌等技術構出圖樣,由於這些配件體積不大又是金屬制品,除需有精細的工藝外對各種金屬混合所引起的化學變化更需精確掌握,其精確之程度甚至可把金、銀、銅、鐵、錫等五金加以混合調出各種不同色澤的金屬材料,像使用水彩調出多種不同顏色一般,對金屬特性及混合的比例掌握得相當精確,東洋金屬工藝不得不讓人佩服。
印籠刻刀鞘之大小對刀。
古代武士佩刀,刀鞘繫描金漆器。
日本明治維新後由於倡導軍國主義急於對外擴充,為了配合軍隊的需要故以傳統方式制作的刀劍銳減,乃以半手工半機械的方式量產,打造速度較以往快了許多,品質雖不如古刀,但也能達到一定的水準。軍、警、憲、政、教分別按不同階級制作不同佩飾以振其身份階級為主,實用者少,有實用機會者以陸軍居多。軍刀不論刀裝或刀肉均仿傳統古刀,指揮刀刀裝則多仿自西洋,但刀肉仍為東洋式。
坊間一些古董市集充斥偽造東洋軍刀,品質低劣,收藏者務必小心,可邀請專家鋻定或閱讀相關著作,並依法申請收藏許可。東洋兵器是日本古典精致藝術的綜合體,認識日本古兵器大致可以對其傳統工藝有綜合的概念。
握把上精致鎏金銀配件名曰(緣)
白鞘短刀
二次大戰期間日軍陸軍軍官佩帶之軍刀
參考書目: